本篇文章1714字,读完约4分钟

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政府已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纳入预算。"我们必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合理使用资金."看来今年教育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有望实现。事实上,早在1993年,中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达到4%。十八年过去了,这个目标仍在最后的努力中。 为什么这个目标看起来如此接近,却又如此遥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中国商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他专注于教育金融研究。 中国商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逐步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但早在1993年,4%就写入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教育支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袁连生: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44%上升到2010年的3.66%。目前,2011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可以肯定的是,4%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在2000年没有实现。 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原因是各级政府没有真正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体而言,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公共支出决策机制不完善;政府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国有资本收益不纳入预算管理,削弱了政府教育支出的基础;教育经费不足的后果主要由弱势群体承担;这是财政教育支出比重低的重要原因。 每日:为什么把目标定在4%?该标准基于什么样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条件?袁连生: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一目标是在吸收李一宁、陈亮坤、王善迈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些学者的国际比较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约为4%。八十年代初,中国提出到200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左右。因此,按照国际平均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日报:中国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是什么样的制度? 袁连生:根据《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县级以上政府分担。中央、省和县级以上市政府的教育支出实际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同级直接教育支出主要是同级政府组织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支出,如中央和省级政府组织的高等学校支出;二是对下级政府的特殊教育转移支付,如中央政府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免学费转移支付;第三,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可以用于教育的隐性部分。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很难得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统计数据,因此很难准确计算各级政府承担教育经费的比例。 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大幅增加,承担的教育经费比例也大幅增加。2009年,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直接教育支出和特殊教育转移支付约占全部财政教育经费的20%,其中中小学约占16%,高等院校约占44%。目前,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转移支付数据还没有。近年来,省级直接教育支出约占财政教育经费总额的13%。 日报: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处于什么水平? 袁连生:与人口众多的美国和巴西相比,中国中央政府承担的各级教育经费比重高于美国,中小学教育经费比重高于巴西,但高等教育经费比重低于巴西。中国省级政府负担比例低于美国和巴西等人口大国。 日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分配有什么不同? 袁连生:由于中央政府的教育转移支付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负担比例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在西部大部分县的政府教育支出中,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中部地区的一些县,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也占很大比例。 每日:要实现4%的目标,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袁连生: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努力: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协调所有政府收入用于公共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教育经费。

标题:袁连生:教育经费占GDP4%为何达不到?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