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4字,读完约4分钟

蔡元培在寿鹏飞《红楼梦能力考证》上写的前言中有“多才多艺,不苟且”的号召,倡导开放的学术态度,但这种学术态度在红学术界内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毛泽东的《红楼梦》情结

红学界大棒飞舞的现状有其历史原因。 朱先生目前对以考证为主、敌视新解释做法的《红楼梦》的研究非常不满。 另外,《红楼梦》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开始。 最初批评俞平伯的安徽青年才子白盾后,因“极右”受罪,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但青翊、李希凡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权威”。 “红学”从此成为政治大批判的锐利武器。 红色学术界的政治风云,正是整个中国学术的悲剧写照。 ”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毛泽东喜欢《红楼梦》,是他个人的文学喜好,成为不折不扣的政治动态风向标。 他一生发动了两次(分别为1954年和1974年)关于《红楼梦》的大讨论、大评论,都有深刻的政治目的。

1949年以后,红学成为显学,《红楼梦》的浏览走向中青化,与毛泽东对《红楼梦》的喜爱有最直接的关系。 毛泽东在辛亥革命时期开始浏览《红楼梦》,此后在漫长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无论是长征后到达延安还是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时期,他的书架和他的身边,总是有《红楼梦》。 建国后,他的书房、卧室、厕所里分别放置着不同版本的《红楼梦》。 他的藏书有线装木刻本、线装影印本、石印本及平装本《红楼梦》,共有20多种。 在某个版本中,他用铅笔做了密密麻麻的圆形画,在某个版本中留下了批评的话。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主席已经80多岁了,但他可以不时比较各家不同的评价,《红楼梦》中的某句来自哪一届、哪一节、哪一页。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1973年,毛泽东又有趣地问许世友:“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 不看五次就没有发言权。 》直接推进了全体国民的《红楼梦》情结。 只能浏览《毛选》和鲁迅著作的中国网民高兴地发现,书店里出现了“红楼梦”,“红楼梦”首先解禁,让许多文学爱好者欣喜不已,购买“红楼梦”的网民一目了然,长龙鳞次栉比。 人们除了示威批评外,还读《红楼梦》,而且读了五遍,做着更高雅的工作。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红楼梦》真的天下第一吗?

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还是根据中国文学史上对《红楼梦》的评价,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序言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庞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庞杂的作品。 ”。 这里没有使用“一个”这个词,而是把“红楼梦”推向了最高的中国文学的顶点。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推崇《红楼梦》,一点也不敢批评。 格非参观瑞典皇家文学院时,看到那里放着许多中国古典小说的瑞典语译本,但没有《红楼梦》译本,马悦然解释说:“我们看了《红楼梦》,但觉得《红楼梦》写得不好。”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外国人可能口味不同。 中国人呢? 胡适是红学的创始人,但他对《红楼梦》评价之低常常被忽视。 在给苏雪林的信中,胡适说:“我写了几十万字考证《红楼梦》,但几乎没有说过颂扬《红楼梦》的话。 ……在见解上,《红楼梦》不及《儒林外史》。 在文学技术方面,《红楼梦》不及《海上花列传》。 ”。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唐德刚和夏志清笔下的文案《海外读书红楼》也表示:“胡适评《红楼》是《不是好小说》。 因为它没有plot (因为有一个有结束的故事)”。 ”。 唐德刚本人的态度是站在《红楼梦》一边,大胆批评其师胡适是“崇洋”的典范,讽刺夏志清语,招致夏志情重磅反击,20多年的老朋友俩因《红楼梦》反目成仇,成为海外文坛奇闻

“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中国人要冷静对待《红楼梦》,必须先去这个沸腾的“情结”,才能做出一点客观的评价吧。 河西执笔

标题:“新民周刊:中国人的《红楼梦》情结(2)”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yl/2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