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25字,读完约7分钟

柏斯音乐信息化平台 6/19 致我们亲爱的父亲HAPPY FATHER'S DAY

周末父亲节啦,想跟爸爸聊点什么呢?


要不你跟他说说,音乐届的知名父子是怎样相处的。文末有福利

不要错过哦


「父·爱」

音乐界父子之情

肖斯塔科维奇父子

(图片源于网络)

德米特里· 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父亲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圣彼得堡,苏联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有名作曲家之一。

1975年9月,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如他生时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苏联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徒。”而抛开意识形态对于音乐界来说,他的音乐就是一部数十年的编年史,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

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

儿子马克西姆·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出生于列宁格勒(即现今的圣彼得堡),是 俄罗斯的指挥家及钢琴家。

他先后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及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进修。毕业后先于莫斯科交响乐团及苏联交响乐团担任助理指挥;后来则在苏联联邦电台及电视台交响乐团及莫斯科电台及电视台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并曾为其父亲的《第15号交响曲》作首演指挥。

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矛盾,不能说关系紧张,但也不是无话不谈。老肖斯塔科 维奇和儿子之间似乎有些“遮遮掩掩”。在前苏联,老肖斯塔科维奇只用音乐说实话(当 然,很抽象),其他场合,他吐一个字都要思虑再三。

因此,肖斯塔科维奇对儿子的爱全部都书写在《F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这是他为儿子大学毕业和19岁生日而写。

作品共三个乐章,采用快、慢、快的布局,首乐章中大管和双簧管奏出的乐句像极了孩 子的撒娇,随后钢琴的“回应”如同一位慈父般温暖,之后的音乐行进也延续了这样的对 话状态,并不客套,而是随性的互动。

第二乐章的行板富有歌唱性,节奏舒缓中略带一丝沉抑,而当钢琴响起时,情绪开始有 了“波动”,在欢愉和凝重中不断摇摆,如同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种种问题时予 以的开导和鼓舞。

末乐章密集的音型烘托出热烈的氛围,如阳光般明朗,朝气十足,这或许也是父亲对儿 子的期冀吧。

也许,父亲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那是因为他也是第一次做父 亲。虽然笨拙、尴尬又小心翼翼,但是他依然努力的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孩子的爱 意。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理解这种含蓄而深沉的父爱吧!

Melody in F, Op.3, No.1 (肖斯塔维奇:F大调第2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02:第二乐章 行板) Shura Cherkassky - Romantic Piano Music

02


阿什肯纳齐父子

(图片源于网络)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生于1937年7月6日,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沃夫卡·阿什肯纳齐

沃夫卡毕业于英国皇家北部音乐大学,1983年沃夫卡与指挥家理查德·希科克斯执棒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完成了自己在伦敦的首演。此后,沃夫卡更是将自己的演奏足迹延伸至整个欧洲,在柏林爱乐厅和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

在独奏舞台风生水起的沃夫卡同样热衷于室内乐作品的演绎,他曾与他的哥哥一起录制 过一张意大利音乐唱片,以及与冰岛雷克雅未克风之五重奏合作。而作为人们所熟知 的,便是他与父亲弗拉基米尔组成的双钢琴组合。

在父亲潜移默化中按下钢琴键的孩子,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童年其实并没有的得到老阿 什肯纳齐的特殊照顾。沃夫卡在六七岁的时候开始展现自己的音乐天分,小时候家里有 钢琴可以弹奏,也会听父亲的音乐会、跟着父亲排练,然后逐渐产生了兴趣,并跟随自 己的老师开始钢琴学习。

老阿什肯纳齐并没有强迫沃夫卡去学习钢琴,也从没有给儿子上过课、给过他任何压 力。任何决定都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能做的就是当儿子在问他问题时能够尽力去 回答而已。

父爱也是一种放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教你学会坚强、自立、自己面对挫折、自己做选择。

父爱没有母爱那么温柔,没有母爱那么细致,却在用“父亲”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

Piano Concerto No.13 in C major, K415/387b - III. Allegro Vladimir Ashkenazy -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与伦敦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第12、13号钢协

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

(图片源于网络) 老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维也纳音乐家。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

15岁起作为兰纳四重奏团的中提琴手开始活动。 1825年与兰纳分手并开始写圆舞曲。1826年组建14人的小乐队在维也纳郊区的游乐园演出,受到欢迎。从此踏入了创作和演出圆舞曲等歌舞音乐之路,声名渐渐远扬。

一生共创作了251首乐曲,其中圆舞曲有152首。因为老约翰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开拓者,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通常被称为约翰施特劳斯二世,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他的父亲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音乐王朝,创作了华尔兹、伽洛普斯、波尔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小约翰接着写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150首是华尔兹,他超越了父亲的生产力和声望。诸如《蓝色多瑙河》等作品帮助施特劳斯确立了“华尔兹王”的地位,并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其实,老约翰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因为他认为作为音乐家 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和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老约翰本人对儿子的不服从极为恼怒,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当地媒体疯狂地报道这场父子间的“施特劳斯家族内战”。但聪明的小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父亲总是希望孩子过的比自己好,不想孩子和自己一样辛苦,会为孩子指引一条康庄大道。这是父亲的爱,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为孩子做打算,这也是一种爱。

面对这种“爱”,孩子会反抗、会不理解、会去抗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

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From 柏斯音乐信息化平台 00:00 07:40

父爱如山,深沉而含蓄; 父爱如海,博大而深邃;

父爱如茶,爱的越深、茶味越浓。

学习音乐的道路是重复又枯燥的,但自有其乐趣所在。父子(女)之间有发生什么

感动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呢?



标题:⽗亲节福利|⾳乐界趣闻——想⼉⼦当银⾏家的施特劳斯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