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65字,读完约6分钟

在当前文化企业投资热潮的环境下,追求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林玲有点像一个苦行僧。同时,他是一个真正喜欢冒险的风险投资家,有时甚至像一个聪明的赌徒。他有精确的思维和定位,喜欢思考精算,只要他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和团队,他就会投票。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结果要么是快乐,要么是疯狂,要么是悲惨的死亡。“人家是多元化投资,我们危在旦夕。如果你成功了,你可以赚一大笔钱;如果你犯了错误,那就麻烦大了。”林玲笑了。

投资文化产业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不能马虎。在激烈的竞争中,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实力、声誉、背景和价格而竞争,有时投资者言论的台风甚至会影响竞争的结果。有人开玩笑说,文化产业投资的竞争阶段缺少人才展示。言语很有趣,但并不太夸张。在这样的场景中,专注于文化投资的首创集团董事总经理林玲去年见过一次面。

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文化企业考勤头

10家机构关闭pk

当时,一家文化公司打算引进战略投资者。虽然林玲跟随公司好几年了,但他没有得到一张“特别票”。公司前后联系了6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选择了其中的10家,有必要在这10家中进行终极pk。

林玲回忆说,当时,这10家风险投资公司被召集在一起,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要求每个机构做30分钟的投资报告。林玲表示:“我们已经准备了将近半年的投资报告。”由于事先有很多接触和了解,报告编写得很好,主要涉及对文化产业的了解、企业的看法和了解、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情况和以往业绩,以及对发行和上市的一些建议。

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但即便如此,在报道的当天,林玲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对于当天的表现,林玲说:“在演讲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演讲的细节气氛和时间控制。虽然从当时考官的面部表情来看,我觉得我们的表现相当不错,但我心里没有底,人们根本没有当场宣布面试结果。这一胜利增强了林玲对长期跟踪文化企业的信心。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投资研磨铁书

风险爱好者必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否则,林玲不会一次向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公司扔5000万元。当然,这个小公司真的不简单,《明史》、《墓志铭》、《历史是什么》、《后妃进宫》都是他的杰作。那时候是一家小公司。今天,它的规模已经达到6亿元。这是一本磨铁的书。

2007年,林玲意外地听说有一家名为Motie的出版公司,于是她试图接到创始人之一沈浩波的电话。打了一个简单的电话后,他主动提出见面。“2007年夏末的一天,下午两三点天气很热,我直接去敲沈浩波的门。”林玲说。下午,他们一拍即合。林玲想投资,沈浩波想扩大业务规模。经过两三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我们谈得很愉快。最后,沈浩波叫来了另一位搭档,齐,三人一起吃了晚饭。

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林玲回忆说:“两个合伙人,一个知道内容,另一个知道市场,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行业的研究和了解是非常深刻和长期的,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六个月后,基石投资终于与华商传媒联手投资这家公司。2010年8月,与CDH资本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投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然而,尽管磨铁是通过辨别珍珠而发现的,但投资不是一次性的事情。此后,这家企业在爆炸式增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谈到这个话题,林玲感触颇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一名投资者,他说:“我的心与他们同在。"

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经过与沈浩波、齐的多次长谈,林玲成为了图书行业的专家。至于出版业,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林玲说:“2006年,我们意识到这些企业虽然稳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持续增长能力有限。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投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的企业。”。

不要崇拜多样化

敢于冒生命危险

风险投资,尤其是文化投资的激烈竞争,让投资者既痛苦又快乐。

作为专业投资者,林玲可以说是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上最早关注文化产业的引领者之一。目前,投资领域涉及报纸、书籍、杂志、互联网、动画制作、动画书籍等。,而表演艺术企业也在跟进。他的密集投资出现在2005 ~ 2006年,其中365.com(300295)成功上市,去年和今年是第二个密集投资期。

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基石投资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跟进。与目前文化投资的激增相比,这是一种远见。林玲说:“在文化投资领域,我们绝对是第一批。当时,除了预期国家可能会在文化产业政策上采取一些行动之外,我们意识到文化企业总体表现良好,没有财务风险,现金流良好,竞争力强,有些还存在进入的制度障碍。此外,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消费将达到更高的水平。除了吃喝玩乐,中国人还需要消费文化产品。对于这样一个行业,首先开始肯定是正确的。”。

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仅仅因为你先开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快速开始并放下你的手。虽然现在已经投资了很多文化企业,但是有一些林玲跟踪了5 ~ 6年的文化企业还没有投资,有的甚至倒闭了。在当前文化企业投资热潮的环境下,追求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林玲有点像一个苦行僧。

然而,这并不是林玲文化投资最有特色的地方。他也是一个真正喜欢冒险的风险投资家,有时甚至像一个聪明的赌徒。

作为文化投资者,许多人愿意在整个产业链中努力工作。如果有一两个成功的,你可以平均分担整个投资的成本,最终受益。另一方面,林玲有更精确的思维和定位,喜欢思考精算。如果他选择了正确的商业模式和团队,他会投票。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结果要么是快乐,要么是疯狂,要么是悲惨的死亡。“人家是多元化投资,我们危在旦夕。如果你成功了,你可以赚一大笔钱;如果你犯了错误,那就麻烦大了。”林玲笑了。

面对迎面而来的文化投资浪潮,林玲肯定会更忙。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林玲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投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好是触动原有的垄断体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发现一些新的企业,比如拥有二合一互联网平台和内容的企业,它们在商业模式或市场细分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或者正在快速发展。

标题:林凌:弄潮文化投资 就敢孤注一掷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