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0字,读完约4分钟

夏斌

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货币宽松的“竞争”阶段,各大央行相继推出不同形式的“宽松”政策。美联储进一步延长了低利率时期,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推出了新的资产购买计划,欧洲央行推出了为期三年的长期再融资操作...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延续了去年的“审慎”策略。

上周,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并释放了近4000亿元资金。有一段时间,许多市场参与者认为这是放松货币政策的信号,他们也期待着RRR未来可能的贬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银行存款的下调呢?未来宏观调控将走向何方?

就此,在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

RRR降息不是一个宽松的信号

Nbd:去年,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资金非常紧张。上周,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放松”?

夏斌: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肯定会继续“稳定”的方向,但坚持这一方向并不意味着它不会被微调或预先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调和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趋向下行过程。对国外需求不抱太大希望,但在过去,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13%~14%的目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大危机之后,我们必须进行大的结构调整和大的创新。

至于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政府目前的主张是准确调整结构方向。这是由资源的低效配置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微企业融资、农业贷款、农村贷款等领域将得到国家货币政策的更大支持。

目前,面对80多万亿元的巨额货币存量,下调银行存款利率并不是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自2003年以来,货币一直通过购买外汇供应。过度投资被用来通过对冲收回资金,即提高存款利率。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货币供给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实体经济增长多少,货币供应量增长多少。随着出口的下降,我们的外汇盈余减少了,也就是说,人民币的投资额减少了。如果外汇账户增速放缓影响了货币的合理供给,那么增加货币供应量或降低存款利率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稳健货币政策方向的体现。

夏斌:降准并非货币政策“宽松”信号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错误的宏观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同样的影响吗?

夏斌:目前,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危机的根源有很多讨论。一些人认为美国面临的危机是华尔街的贪婪,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监管当局是无效的。然而,我认为美国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实施的错误宏观政策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这为此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所谓宏观政策失误是指美国连续13次降息的货币控制政策。自2001年以来,美国银行的利率已从6%以上降至2004年的1%以上。降低利率相当于扩大信贷。扩大信贷将刺激房地产,刺激房地产将刺激消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依赖于消费。以这种方式推动美国经济向前发展,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将引发巨大风险。

此外,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元主导,美元对美元的发行没有约束力,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金融体系改革围绕三点展开

Nbd: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一直强调汇率和利率的改革。你认为在改革中应该注意什么?

夏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不仅仅是汇率和利率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三点:第一,企业,也就是银行本身,应该真正成为自筹资金的企业。中国追求这个目标已经超过20年了。第二是市场。中国整个市场的运行应该体现一种机制,包括金融机制和产品;第三,宏观调控。如果企业在没有宏观调控体系的情况下走向市场化,他们可能会遇到像美国这样的问题。因此,中国当前改革的重点是货币调控政策的调控,也就是简单的企业调控。

夏斌:降准并非货币政策“宽松”信号

因此,国民经济改革涉及许多方面,而利率和汇率只是市场机制之一。只有当有一个好的市场价格并且没有反映价格的主体时,改革才能成功。当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快汇率和利率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已经走向市场化并已经上市。

标题:夏斌:降准并非货币政策“宽松”信号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