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7字,读完约5分钟

据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闭幕。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本次会议传达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信号尤为引人注目。

“服务实体”放在首位

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的“五个坚持”中,把“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放在首位。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强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到。在中国金融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仍在显现的背景下,金融工作会议凸显了这一理念。无疑很有教育意义。”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国际金融危机发出的一个重要警告是,一些国家的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社会资本“脱离现实”,引发金融海啸。

“这不仅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我们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中国建设银行(601939)高级经济师赵庆明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农村和中小企业,这就要求金融业要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改革是中国金融业的动力源(600405)。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改革”、“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稳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金融业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意味着金融改革仍将是未来金融工作的主线。

"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赵庆明表示,主要大型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金融业越来越融入全球市场。

“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下一步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不仅是金融领域的事情,还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向前迈出一步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他说。

会议还明确指出,要坚持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方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备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此外,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的坚定方向。”

生命线:预防和化解风险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会议指出,要把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等各项任务。

对此,赵庆明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召开的,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对中国来说,防范国际和国内金融风险尤为重要。

“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都警告说,金融衍生品非常复杂,风险管理应该非常谨慎。为了防范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我们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不能过度和不切实际地发展金融衍生品。”赵庆明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既支持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又防止以逃避监管、脱离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的“创新”。

连平认为,未来一方面要防范欧债危机引发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范本土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内部风险,以确保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

会议指出,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做好今年金融工作中,特别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确保金融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与过去几年相比,中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必须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一创业证券副总裁苏延柱指出,加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确保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小微企业,都是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体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亮点:提振股市信心

“提振股市信心”已成为今年金融工作的一大亮点。

“‘增强股市信心’,‘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部署令人鼓舞。”兴业银行(601166)经济学家鲁正伟说。

近年来,中国股市表现疲软,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明显不一致。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提振股市信心,将成为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

“强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就是强调投资者和筹资者利益的协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

金融经济学家认为,“再融资和忽视回报”已成为中国当前股市的一大顽疾。本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完善分红制度,这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将有助于增强股市信心,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标题:赵庆明:“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