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5字,读完约5分钟

2012年2月14日,两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两位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林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们颁奖。 每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不超过两项,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取得突出成就;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为人民币500万元。 到目前为止,自2000年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以来,已有20名科学家获得了该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坤、、刘冬生、王永志、吴、叶笃正、、闵恩泽、吴正毅、王中成、徐光宪、孙家栋、顾朝浩谢家林: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谢家林,生于1920年8月,加速器物理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林的名字一直与一系列粒子加速器联系在一起。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用高能电子束治疗肿瘤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一种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 其中,有两个是世界上第一个,还有三个填补了国内重要的空白。谢家林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硕士学位。自从1951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后,谢家林被禁止回国。当他回到美国时,他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悬崖在河边肆虐,船像公牛一样漂浮着。穿越黄河是相似的,故国的山川正在梦游。 1952年,谢家林受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研制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并研制了一种特殊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利用其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穿透人体杀死肿瘤细胞,治疗癌症。 1955年,谢家林回到了家。面对“穷得可怜”的科研条件,他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尖端科技设备。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建造一个可以发展成高能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能加速器的一次革命。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且非常困难。谢加林带领的队伍终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了对撞,这被认为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从事研究工作的最大动机是强烈的兴趣。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创新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敌人是短暂的尝试后退缩。”谢加林说道。当被问及91年后还有什么最让我骄傲的时候,谢家林院士笑着说:“我有勇气,我什么都不怕!” 谢家林曾经写过一本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在这本书的开篇序言中,他写道:“在去车站之前,我觉得有义务记录下我的脚印。这些可以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可以增加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老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的未来出发,应该主动让位给年轻工作者,让他们带头,做他们的顾问。” 吴:创造中国的人居环境 “探索中国人怎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人居环境,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学习和工作——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著名建筑师、教育家、两院院士吴说: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将近90岁的老人,已经从中风中康复了。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习建筑?这与早期的经验有关。”吴告诉记者,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刚考完重庆合川二中的中考,日本轰炸机就来了。有一段时间,山在摇晃,到处都是碎石... 三天后,他向合川挥手告别,带着“从事建筑行业,决心改造城乡”的心情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8年夏天,吴到美国匡西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他探索了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新建筑道路。 1950年,吴回国任教清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之路,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 1987年,他正式提出了“广义建筑”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专著中,将建筑从简单的“住宅”概念转变为“聚落”概念。 1993年,他带领公众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想法。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北京宪章》... 作为建筑与规划大师,吴始终认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以直言不讳著称。他指出,一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模式:好的被拆除,坏的更糟,旧的被破坏,新的变得凌乱。 他厌倦了说“建造一座著名的城市”,于是问道:“一座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一样随意建造吗?”他以北京王府井(600859)北街出口为例。中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形状是“立正”,十字路口东北侧的民航信息大楼的形状是“稍息”。两栋楼都朝南,但是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华侨大厦朝西,左转是不礼貌的,把艺术博物馆和民航大楼放在一边。 他提醒北京,它可能会成为一个“二手城市”,他对北京老城区的改造速度之快和方式之快感到遗憾,“它已经变得像一个瘌痢头”,“有一些‘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他还批评说,“北京畸形的建筑是时代的伤疤。” 吴认为,人居科学应该关注民生;我们应该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他主张地方建筑应该现代化,现代建筑应该区域化,以达到同样的目标。“科学和艺术应该在建筑中统一起来。21世纪的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和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文学领域和技巧的水平可以通过比较来揭示。这是一个教训,我们的建筑师必须弥补。”吴对说道。

标题: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没有终点的旅程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