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2月14日,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首席经济学家陈梦山介绍了《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他说,现代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章”,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稳定协调发展。

填补短板是大势所趋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五年取得重大进展,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粮食(000061)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将得到有效保障,物资、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将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垦区等条件较好的地区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模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补齐“三化同步”短板

陈梦山说,从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增长。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作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表明农业物质、技术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我们初步建立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展望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政策支持将得到加强,科技支持将更加有力。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补齐“三化同步”短板

从“三次产业同步”的要求出发,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弥补“三次产业同步”的不足。陈梦山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仍在2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生产者和动物的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靠水土资源消耗和依靠气候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这表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短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补齐“三化同步”短板

实现基本的粮食自给自足

《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把重点放在最紧迫、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亿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等14项重大工程。

《规划》的最大亮点是,国务院文件首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未来5至10年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使农业现代化不仅成为一个口号和理念,也成为一个行动要求和具体目标,可以评估。

陈梦山说:“我们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实现7个方面的27个指标。比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4亿吨以上,这相当于牢牢地把粮食安全的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无论国际粮食市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能够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根据世界范围的粮食概念(水稻、小麦和玉米),我们目前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超过95%。通过“十二五”规划中的现代农业建设,我们必须保持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补齐“三化同步”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证18亿亩耕地和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如何提高耕地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陈梦山说:“我们应该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形成一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

标题: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补齐“三化同步”短板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5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