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46字,读完约11分钟

他们是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化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没有他们,中国的光伏行业可能不得不沉寂多年。

杨、、石、赵建华有着相似的经历: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浪潮中,他们留学澳大利亚,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从事光伏产业,随家人回国。光伏梦想曾经让他们更亲近,但也让他们更疏远。

今天,三个人有不同的命运。施仍负责尚德,是中国光伏企业的老板;赵建华创办中电光伏,跃居世界十大光伏企业;杨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尚德、中电光伏和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已经成功上市。当上市带来的喜悦趋于平静时,杨转向了海润光伏。

他们似乎都走上了一条熟悉而敏锐的光伏之路,但由于个性和想法的不同,他们各走各的路。

广府梦

在中国的光伏产业中,它们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他们是创始人和冒险家。努力工作、对资本的热情、鲜花和不时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的掌声,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立即开始了。

2005年12月14日,尚德成功上市,成为资本的宠儿,成为中国首富。两年前,他担心自己是否付得起工资,是否能保证设备不会被拿走。因此,有些人觉得资本的力量是惊人的。

此时,杨因持有尚德股份,的身价也超过了1亿元。杨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养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低调内敛的处事风格。此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凭借熟悉的资本运作方式,他促成了四家公司(无锡尚德、中电光伏、金高太阳能和海润光伏)的成功上市。

他们都相信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都去澳大利亚留学了。但是,不同的是,杨并没有沉湎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当石和赵建华潜心于光伏转换效率的研究时,他已经回到中国投身贸易,融入市场的洪流之中。

"我会先帮你在中国问路."杨看似无意的话语已经成为业内耳熟能详的故事。正是这种罕见的试水和探索道路的尝试成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外界几乎不知道光伏发电。自那以后,光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许多企业家实现财富梦想的摇篮。

十多年前,杨可能没有想到他会像今天这样接近自己的工业梦想。当他带着设备和行业报告走遍全国,在光伏行业做科普工作时,他总是受到冷遇,因为他被认为是一个骗子。

不仅如此,随着尚德落户无锡,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然而,他似乎没有停下脚步。四年后,他离开尚德,去了中电光伏。不久,他又去了金高,在金高上市后,他选择了再次离开。现在,他所在的三家光伏公司已经上市,而他却落在了其中。

杨似乎总是喜欢走一条新的道路,这也是他与石、、赵建华的最大区别。如今,作为海润光伏的首席执行官,他回忆起这些经历时显得极其平淡:“过去没有太大的成就,现在的企业我还是想做好。”

与杨在市场上的锲而不舍相比,早期的赵建华和石更愿意把这种精神带入实验室。他们能吃苦,愿意孤独,勤奋,这给新南威尔士的马丁·格林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9年,赵建华四年后来到澳大利亚,刚到赵建华实验室就遇到了石和石,光伏研究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十多年后,兄弟姐妹赵建华和石上演了他们自己的光伏传奇。与赵建华专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不同,石郑融看中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在石看来,降低成本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减少硅的用量。因此,薄膜太阳能成为他的主要攻击方向。1990年,的研究有了突破。他让薄膜在玻璃基板上生长。

也许,杨、、石、、赵建华都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化的第一批推动者。

资本赢家

近年来,光伏产业被视为财富聚集的高地。2011年,尽管尚德的股价跌至前所未有的低点,但它无法掩盖尚德上市带来的财富效应。

2005年平安夜,尚德在西方嘉年华成功上市,施郑融以22亿美元(约合186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排名中国首富。次年,在《福布斯》杂志的“全球富豪榜”上,以22亿美元的财富排名第350位,远远超过了2005年中国首富的16.4亿美元和《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

石成为首富的故事被许多人视为草根英雄的崛起。与杨非常相似,石年轻时家境贫寒,年轻时留学海外,不惑之年便创业。因此,他被视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海归的技术英雄。史成为首富的这段时间,正是尚德在光伏行业最有影响力的时刻。

正是这种英雄般的感觉和行业的主导地位让他经常吹嘘自己是行业领袖。这也引起了许多对他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在2011年,史本人和尚德因前所未有的行业低迷而走在了前列。但是,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施的确做了很多,这不仅是尚德模式引发的投资狂潮,也是随之而来的众多上市公司。

2006年8月,成立仅一年多的浙江于慧高调在英国aim市场上市,创下快速上市纪录;2006年11月9日,阿斯特太阳能登陆纳斯达克;12月20日,天合光能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募集资金9800万美元;同一天,江苏杰尼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

就示范效应而言,石为光伏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正是在这一波上市浪潮中,中电控股积累了很多。2004年,中电光伏正式成立,中电电气和赵建华共同持股。中电光伏成立后,赵建华出任总经理,中电电气集团的卢廷秀出任董事长——这几乎照搬了尚德施和李的“两人轮换”模式。

数据显示,中电光伏一期投资为268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1080万美元,其中中电电气以现金出资550.8万美元,持有公司51%的最大股东,赵建华以现金和技术出资529.2万美元,持有公司49%的股份。双方同意初始投资为各自投资的15%,必须在取得营业执照后三个月内投资,各方将按照投资比例分享利润,承担风险。

在光伏研究领域,赵建华很有天赋。他已经打破了许多太阳能电池转换率的世界纪录。在赵建华屡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施郑融回到中国开始创业,自2003年以来,尚德一直盈利。2006年,尚德上市四个月后,中电光伏成功与多家国际投资基金签订合同,筹集9980万美元。

随着中电光伏在市场的蓬勃发展,杨、、赵建华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但在这场京城盛宴中,无疑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朋友和竞争对手

从老乡到同事,从创业伙伴到竞争对手,从技术精英到能源大亨,石、赵建华和杨的角色在不断变化,这也使他们走上了一条耐人寻味的道路。

目前,是由石、赵、杨组成的“扬中三杰”中最美丽、最富有的一位。与此同时,他遭受了最大的挫折。他的弟子张凤鸣评论说,时代为尚德的成功做出了贡献,其中有许多幸运的因素。

尚德成立时,很难生存。为了节约成本,石曾经以半价从厂家购买二手设备,但仍然亏损。尚德在李董事长的变动中得以生存。与此同时,2003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广泛使用太阳能的计划,这也挽救了尚德——这使得尚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市场。

2004年,当赵建华回到中国开始创业时,他也很沮丧。中电光伏的成功也有一些幸运的因素。由于赵建华有着强烈的乡愁情结,他把在家乡扬中创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因为扬中是长江第二大岛,资源和资金都很有限,所以才促成了中电光伏的初步发展。

然而,像石和李一样,卢廷秀改变了赵建华的命运。双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写下了“智慧为本”与“资本结合”的故事,成为中电光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随着两家公司效益的提高,问题也随之而来。

尚德和中电光伏都是江苏省的企业。于亮的复杂是必然的。赵建华和石都来自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赵建华是石实验室的主任。引人注目的是,尚德在内部和外部都没有提到中电光伏,而中电光伏对外界所说的“尚德第二”相当不满。

虽然两家公司都不愿谈及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但在中电光伏成立之初,尚德的三大骨干就放弃了施,加入了中电光伏,杨、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是和泰德,他们是在澳洲的同事,加入中电光伏与赵建华合作。

有传言说杨、、、特德被中电控股挖走了。不难发现尚德和中电光伏之间的激烈竞争。事实上,尚德上市后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新企业眼中,他们无疑是在为人才转移金矿,但尚德无法挖掘所有这些金矿。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尚德的员工和管理层已经成为猎头公司的主要目标。

不仅像杨、、、泰德这样的高管,而且中层和一线运营商的流失也比较严重,这也造成了尚德与各企业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明显,但始终存在。

杨更像是匆匆的路人。加入尚德四年后,他去了中电光伏,第二年加入了金高太阳能。现在,随着杨加入海润光伏,尚德和中电光伏无疑又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杨不应该低估扩大海润光伏的决心。目前,海润光伏电池及组件虽然主要位于太仓和合肥,但长期计划产能分别为2gw和1.2gw,同时,海润光伏项目的快速推进,也保持了杨在尚德、中电光伏和京澳的一贯趋势。

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预测谁最终会赢还为时过早。

谁的未来

最近,杨、、石、赵建华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整个市场的疲软,加上严格的政策控制,使得光伏产业雪上加霜。然而,他们似乎在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推动力。

在今年2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光伏领域有1000多家企业,但其中至少有50%已经停产或部分停产。这些公司是将永远停产还是被收购,要看情况而定。中国企业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因此,这取决于行业低迷能持续多久。

与此同时,市场一体化已经初具规模。从201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不难发现全球六大光伏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为55%~60%。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25%。在施看来,这种对小企业的略微残酷的整合对尚德是相当有利的。

石的“大哥”情结是业内公认的。虽然师有着教父般的火爆性格,但他没能成为光伏领域的教父。据一些分析人士说,师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一个率直、鲁莽、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不可否认,石不仅是的老板,也是行业的预言家。“光伏产业存在泡沫。泡沫的原因之一是财富效应,另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2007年,石提出“无论什么行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产能就会立即上升。”不注重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建设,最后只有‘中国人喝汤,外国人吃肉’。”虽然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石的预测,但2009年的预测现在已经实现了——现在乃至将来,上游环节都将保持很低的利润率。

光伏业“海归三杰”的光荣与梦想

在即将到来的光伏混战中,用他的嗅觉看到了弱肉强食的石。但对杨怀来说,海润光伏的成功上市无疑比弱肉强食的光伏混战更有意义。上市将为海润光伏未来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也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正因为如此,海润也有机会继续活下去。

杨对自己的未来愿景雄心勃勃。“我们计划在1~2年内实现电池产业化效率超过20%,成为行业领导者。在不久的将来,将建立一个国家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三年内,它将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五名。”杨曾经自信地告诉媒体。

面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格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会长孟祥干表示,那些缺乏自身实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今后应该退出。

也就是说,光伏新转折点的到来将意味着那些难以生存的弱势企业将被风带走。事实上,2011年的光伏市场已经清楚地表明,市场将不再容纳更多的光伏公司,未来将是真正的老板们的游戏。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光伏业“海归三杰”的光荣与梦想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