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20字,读完约10分钟

5月7日,华夏基金原副总经理、华夏市场和华夏战略基金经理王亚伟召开辞职“座谈会”; 5月11日,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正式辞职; 同一天,华夏基金宣布成立第四届董事会,已任职11年的三名独立董事辞职。 上个月,华夏基金的人事变动影响了整个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的神经。 作为目前在公募基金行业长期从业的基金经理之一,王亚伟在过去六年中因“创造了迄今难以复制的投资业绩”而被许多投资者称为“基金之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标志性人物。 这一次,“一个兄弟”突然“离开”,这不仅引发了许多关于他离开原因的猜测,也让许多普通投资者对公共基金的未来发展前景“突然产生了怀疑”。 然而,一些基金业内人士对王离职造成的轰动效应感到“困惑”。"王亚伟是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但仅此而已."一位来自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我看不出他的离开会有什么变化。”更多内部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王亚伟只是王亚伟。”他的离职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这会对我们的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作为王亚伟以前的同事和下属,华夏基金的一些员工对此事的态度很微妙。“很遗憾,王先生的离开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位中国员工在表达了上述感受后,意味深长地强调:“王先生离开的时候,中国还在,现在对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机会可能不为人知,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王亚伟的辞职、范勇宏的辞职以及随后的董事会重组,华夏基金这个业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显然正在进行内部权力体系的大调整和重构。大股东中信证券在董事会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华夏基金管理层其他成员的留或留变动也可能使王亚伟离职的“冲击波”继续扩大。辞职我可以发誓,我确实知道范宗和王宗在你之前离开的确切消息4月底,面对媒体的“追王亚伟辞职”,华夏基金一个中层无奈地抱怨。不仅是他,包括一名副总经理和一名华夏基金董事在内的多名高管都表示,在王亚伟离职的传言于4月下旬出现之前,他并不清楚自己离职的意图。 “4月25日,媒体上有很多关于王即将离职的传言。但是那天我在公司遇到了王先生。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在回忆王亚伟离职前的细节时,华夏基金的内部人员表示:“一年中有几次王离职的消息,而他在1月份才刚刚开业,我觉得这一次也是假的。” 然而,两天后,这位中国内部人士在4月27日得知,王亚伟的“离开”可能不再是谣言。“今天的会议和工作正常进行。没有人会拿这种事情到处去核实,但下班后,一位同事私下里说,王经理的中国市场可能需要在五一之后更换经理或增加新的基金经理。然而,中国的战略是否调整,并不一定如此。”这位知情人士说:“王主管中国市场已经有好几年了。”如果你真的改变了人,那么事情一定是不寻常的。”但此时,华夏基金官员仍对王亚伟的未来保持沉默。这个谜终于在4月29日清晨被揭开了。华夏基金前总经理范勇宏通过短信向多家媒体证实了王亚伟离职的消息。这时,华夏基金的大多数员工都相信王亚伟真的要走了。 当被问及消息被证实后的情绪时,这位中国知情人士坦率地说:“这有点不对,但并不奇怪。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最近加入该公司的华夏投资研究团队的一名员工用“当头一棒”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如果你在森林里展示你的力量,风就会吹来。”我一直觉得王一直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顶尖人才,但我突然就这样离开了。当时我很难过。” 五一假期过后,华夏基金的一些员工表示,他们在公司工作交接的时候遇到了王亚伟。其中一名员工表示,王亚伟“像往常一样放松,但很匆忙。”公司和大股东是否会安慰王亚伟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员工私下讨论的话题。 “华夏的董事会是由董事长王东明、范宗和三位独立董事组成。范总也要走了,如果他想留下来,只有董事长才能出面。”上述中国内部人士指出,“我听说董事长没有坚持留下来,大股东也没什么意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在这方面,王亚伟在媒体论坛上也使用了“卸任主席也关心我,但最终尊重我个人的选择”的说法。 然而,一位基金业的资深人士表示:“如果华夏基金的大股东或董事会真的想留住王亚伟,那么王亚伟在提出离职之前已经尝试过了。他以王亚伟的身份公开提议离开,也就是说,没有回头路可走。” 5月10日,也就是王亚伟召开媒体论坛讨论离开公司的第三天,中国的一位知情人士说,王功权在公司办公室的个人物品已经基本清理完毕,可以去空.了“我听说钥匙都交了。我说王先生是个顾问,他会留着办公室,但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动机 正如华夏基金内部人士所说,尽管王亚伟的离开在时间上很突然,但在逻辑上并不奇怪。特别是范勇宏和三位独立董事同时离职,这使得人事变动背后的“线索”隐约可见。 “雅威这时候要走了,我想是生气了。”一位接近华夏管理层的人士表示,与王亚伟同时离开公司的独立董事几乎是2000年前后参与华夏基金管理的核心成员。“2002年,在最困难的时期,股权继续动荡,股东频繁更换,他们没有离开。现在一切都很平静,突然集体离开了公司,你能说这是个人行为吗?” 2006年,当王亚伟开始投资神话时,中信证券也开始收购华夏基金的股权。尽管遭到华夏基金独立董事的强烈反对,中信证券还是在2007年下半年成功确立了华夏基金的控股地位。然而,直到将近半年后的2008年3月,华夏基金重组了董事会,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也担任了华夏基金董事长。 此时,王亚伟凭借其在中国市场选择中226.24%的惊人投资回报率(爱基、净值、信息),在部分股票型基金排名中名列前茅,跻身一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列。但从那年年底开始,有关王亚伟的投资风格没有得到大股东认可的传言逐渐在基金行业传播开来。 从2008年到2010年,王亚伟成为国内基金行业第一位连续四年保持基金年终排名前十的基金经理。伴随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而来的是,上述传言越来越糟糕。“有很多传言说,中信的一些人批评王亚伟依赖于重组题材和下重注。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股东希望接管一只股票,但王不同意。”一位基金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然而,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从未回应这些传言。 然而,与有关投资风格的传言相比,华夏基金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围绕薪酬、控制权和股权激励的博弈似乎更加准确,而作为华夏基金投资研究团队的象征,王亚伟显然不能在这样的“暗流”中保持超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亚伟辞职的“座谈会”上,当有媒体问起股权激励的问题时,王亚伟还特别提到,“中信证券在上午发布的公告中的第三条也表示,我支持华夏基金探讨未来在股权激励方面留住人才的措施。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信息。” “华夏的工资确实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很多。鼓励投资研究团队以高薪实现高绩效,最好引入股权激励,将公司的绩效目标与高管捆绑在一起。这也是范勇宏。一直主张。”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但薪酬如此之高,股东的意见始终不小。至于股权激励问题,一是行业监管,二是中信证券不能放手。” 2012年2月,一家名为“华夏人”的金融咨询公司的意外曝光,几乎直接暴露了华夏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在股权激励等问题上的“暗战”。据披露,该公司是华夏基金的子公司,负责销售业务,该公司的股权由核心高管控制。华夏管理层试图通过这条曲线实现股权激励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事件曝光后,虽然华夏基金第一次表示华夏人没有申请第三方基金销售许可证,没有实际业务,但却给了别人一个交代,让华夏管理层非常被动。”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人士表示。 5月11日,华夏基金重组董事会,范勇宏留任副董事长。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执行官徐刚、中信证券规划财务部首席执行官葛晓波当选董事。这也意味着,在华夏基金董事会中,中信证券与华夏基金前管理层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影响 虽然王亚伟的离开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包括华夏基金部分员工在内的基金业内人士表示,范勇宏的趋势可能会对华夏基金的未来产生真正的影响。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华夏基金今天的辉煌业绩,有赖于范勇宏建立的一套机制和模式只要这种模式还存在,99%的中国人还存在,华夏基金的发展就不会明显偏离轨道。” 中国的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华夏基金不是由王亚伟创立的,“而是由范勇宏创立了华夏基金的业绩导向型激励机制,这一机制造就了王亚伟的传奇。”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尽管王亚伟和其他基金经理是中国基金投资指令的最终决策者,但在王亚伟背后,是整个公共基金行业最大的投资研究团队。一位华夏内部人士表示,华夏基金投资研究团队总数超过60个,平均投资周期接近10年。 然而,范勇宏对业绩的高度重视,使得王亚伟等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获得了更大的资源倾向。”许多基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销售比业绩更重要,但范总是强调关键在于业绩。一位中国内部人士表示:“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任何有业绩的人都有发言权。”” 然而,这种对表演的追求也使表演明星王力可·雅威陷入了“人为造星”的争论中。自2008年以来,华夏基金在投资时经常采用群体策略,并“追逐”个股。在此过程中,一些市场参与者批评华夏利用多个基金在第三和第四季度抬高中国重仓股的股价,以提升王亚伟年终业绩的排名,甚至为市场选择了“反向仓位”。 前述华夏内部人士也含蓄地表示,即使在华夏基金内部,也有人对王亚伟的“明星光环”有不好的评价有人担心,王健林的个人光环太过醒目,会不会让所有人都忽视华夏自己的团队能力,而让公司里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永远生活在王亚伟的阴影下。” 对此,一位华夏基金前员工表示,“有些光环可能不是王亚伟本人佩戴的,但现在公众对王亚伟的理性反应证明,将王亚伟作为销售品牌的做法确实不利于华夏基金的长远发展。 2009年,王亚伟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他会离开公共基金行业。”当时王的回答是,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不再适合他的投资风格,他会考虑离开。现在,当王亚伟最终选择离开时,市场可能已经改变,他也可能会改变。

标题:王亚伟 真的走了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