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2字,读完约2分钟

我于201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任期结束后,我获得了三项基本收益。这些收获可能对试图理解货币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读者有用,尤其是在中国。

首先,认为央行是独立的是一种无用的迷信。从理论上讲,独立是抵制政治家竞选连任压力的有效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国务院控制,而不是由独立的银行员工管理,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官员将受到政治冲动的极大影响。或许是这样,但中国领导人通常会在位长达10年,他们将珍惜自己作为长期央行行长的政策遗产。

事实上,与简单的独立模式相比,中国央行与经济机构的紧密合作能够更有力地抵御地方政府、股票投资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委员会不仅包括央行官员,还包括财政部和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的官员。

我的第二个收获是,不要对基于价格的工具的力量有太多的信心。在货币体系中,价格信号可能不够迅速有效。以贸易差额为例,它取决于进出口商之间的现有合同,而这些合同对汇率变化的反应并不迅速。减少贸易顺差可能是一个政策目标,但让人民币兑美元快速升值可能会引发进一步升值的猜测,进而导致类似泡沫的汇率变化。

李稻葵:我在中国央行得到的三项收获

我的第三个收获是尊重投资者的情绪,但要稳定而耐心地与之对抗。这实际上是经济波动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央行官员来说不幸的是,我估计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高达50%的投资。央行官员必须尊重投资者情绪,不是因为投资者是对的,而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动力,就像一艘巨型油轮。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样一艘巨轮的航向?尽早平稳转身,要有耐心。不要指望政策会立即生效。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官员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减少中国庞大的人民币广义货币存量,这相当于14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90%。其中,30%被锁定在中国人民银行,使其成为全球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央行。如此多的货币是破坏整体经济稳定的持续力量,并受储户情绪的支配。

中国需要进行改革,扩大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规模,以吸引银行存款。中国还必须采用银行贷款证券化,即将一些高质量的银行贷款转换成债券,这样银行就可以筹集资金,变得更加稳定。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前,中国的资本账户不能完全自由兑换,汇率不能完全自由化,人民币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标题:李稻葵:我在中国央行得到的三项收获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