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2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温州4月1日电在温州,方是民间金融的“鼻祖”。

1984年,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方兴钱庄。2000年,国家一颁布《担保法》,他立即成立了第一家担保公司。方被认为是温州“玩钱”的老手。

“这是一个晚春。”3月30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于最近成立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他认为国家明确支持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毕竟还是春天,所以有很多期待。

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银行业主

方,温州市苍南县钱镇人,80年代初是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之一。

方说,当时在市场摆摊的小老板每天回家都要为白天收的钱藏起来而内疚;早上,当我去城里购物时,我经常手头缺少1万元或2万元的资金。银行迟早不会开门,耽搁一整天后很难取到钱。我不得不到处寻求帮助。

当时仍在一家国有医院当出纳的方看到了商机。

1984年9月29日,“方银行”开业。方在门口贴了一张更优惠更灵活的存贷款表格,第一天就挤满了客户。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当地的国有银行上门将它封了起来。

“开与关”方想起在银行长大时的那种不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房型钱庄24小时营业;利息是按小时计算的,这大大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方和他的妻子住在一家银行。他们每天都从小贩那里收到很多零钱,然后把全新的钱借给小贩去购买商品。到1985年,该行的月利差收入为5.6万元,仅次于国有医院方的工资。到1989年,该行年融资额达到5000多万元。

为了获得合法身份,方多次向政府发出请求。1987年,温州市委领导专门签名,要求工商部门给方颁发营业执照。企业的名字叫“方银行”,是个人性质的。方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银行业主。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也向国家总行递交了申请“金融许可证”的报告,但最终未获批准。

直到1989年,“方银行”在“社姓、资姓”之争中自动倒闭,他靠开银行赚了100万元。

温州第一担保公司

2000年,方又喝了一口水,在温州创办了第一家担保公司。

方最引以为豪的金融创新是他的“房地产抵押履约担保”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业务。

方表示,银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业务的推出,可以说是为温州人提供了一个赚钱的途径,因为对于有存单的市民来说,他只是用《担保法》把它们嫁接到企业身上,这在各方都很流行。

然而,温州担保公司几乎成了高利贷的代名词,它在去年的债务危机中臭名昭著。方自称“胆小”,只答应不借,所以他还算稳重。然而,支持私人融资的信贷环境已经被破坏了很长一段时间。

“每个人都只想收钱,没有人愿意借钱。”方说道。

对小额信贷持乐观态度

对于此次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方认为对于恢复民间金融信心意义重大。他对小额贷款公司等新金融机构的发展最为乐观。

国务院批准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项主要任务中的第二项是加快发展新的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成立或参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合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重组为村镇银行。

在方看来,小额贷款公司是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的途径之一。温州民间资本丰富,但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然而,民间借贷并不公开透明,很难处理问题。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只放贷不存款,不吸收公众存款的风险。它们根据《公司法》运作,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移交给法院。方认为,这是民间借贷阳光化和规范化的体现。

温州民间金融“祖师爷”:迟到的春天更让人期待

方一直对小额贷款感兴趣,但他觉得目前还存在很多障碍,特别是自然人很难介入。

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室的规划,未来三年温州小额贷款公司将从23家发展到数百家,总净资本为800亿元。

方建议,要规范民间借贷,首先要规范自然人的借贷,个人也可以经营小额贷款公司,不受数量和门槛的控制;此外,应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城镇和其他更广泛的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三农”和农村金融体系服务。

“未来三年,小额信贷公司的数量不会超过1200家。”方认为,每个县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而散”的原则。方认为,地方政府设置这么多门槛是因为担心管理不善和混乱。他建议成立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可以被监督和管理,那些违反规定的可以直接被释放。同时,网络可以用来管理贷款人的注册,各种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共享信息,以避免风险。

温州民间金融“祖师爷”:迟到的春天更让人期待

方认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必将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

在过去的30年里,方觉得自己有幸经历了从取缔打击到批准规范温州民间金融的整个过程,现在他看到了春天,虽然已经晚了。

标题:温州民间金融“祖师爷”:迟到的春天更让人期待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0348.html